《变态公园》讲述了公园里的性犯罪者努力重新融入社会的日常生活。
2003年的夏天,导演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哥哥——在宜兰公正国小担任体操教练的林育信和体操队的七个年纪在一年级上下的小队员。这七个体操小将性格和水平各异,从亦敌亦友的同班双子座,到成绩在队中长期敬陪末座的两兄弟,还有入队晚但是进步快的队长、出了体操训练馆性格就变内向的沉默小孩,以及时常恍惚但却跟随林教练时间最长的“老队员”。镜头记录下了小队员们在课余时间辛苦的训练,还有家长以及老师对孩子们的支持和看法,间中穿插了林教练的成长经历和对体育事业的思考。经过了一年的努力,林教练带领队员们赶赴高雄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体操赛,这是检验一年来训练成果的最终考验…
在阿拉斯加半岛的尽头,电影制作人罗曼·德鲁(Roman Droux)的童年梦想终于成真。他与研究员大卫·比特纳(David Bittner)一起,在嗅觉距离内探索野生灰熊的世界。
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年过七旬的阿涅斯·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闲逛”的过程中,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时代法国拾荒者们的影像:流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需品,艺术家们从废铜烂铁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是出于反对浪费的品德。除了拾荒,影片还有一条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副线,表现了一些表面看来与拾荒毫不相干、其实关系密切的人和事,比如采访一位兼做心理医生的葡萄园主,与发明电影的先驱者之一马莱的后代谈论电影问题。此外,本片还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画像,瓦尔达不时从镜头后面走到镜头前面,即使当她在镜头后面时也有意地适度表现自己,而且有些镜头是她亲自拍摄的。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纪录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在瓦尔达看来,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本片的完整片名是“拾荒者们和女拾荒者”,其中“女拾荒者”是指瓦尔达本人。影片中的所有人都在拾荒,瓦尔达本人也是拾荒,她在拣拾被人遗忘的记忆。本片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瓦尔达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性数码纪录片,而且表现在影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唯我”与“主观”以及电影作者的“自我”与被拍摄的社会现实中的“别人”之间的细微界限。这部影片是用DV拍摄的,然后扩转成35毫米电影胶片发行,曾经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过30个奖。
该剧将讲述艺术家杰森·S·洛根的故事,他走遍了从北极到死亡谷的各个地方,用野草、树皮和铁锈等野生材料制作墨水。
猎人已经从北美荒野消失了数百年,其中许多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前警探大卫·保利德斯最初受命调查许多神秘失踪事件的情况 - 在这里,他讲述了猎人经历无法解释的令人难忘的真实故事。 《失踪 411:追捕》改编自保利德斯的书,该书记录了来自四个不同国家的 185 起失踪人员案件。所有 185 起案件均符合狭义定义的概况,该概况是在研究了数千份失踪人员报告后完善的;这些案例是最困难的,违背常识,挑战传统智慧,而且仍然无法解释。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维姆·文德斯)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皮娜·鲍什)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
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
是自由还是叛逆?是个性还是堕落?国外有着这样的一群年轻女孩,她们涉世未深,她们不满父母与现实的束缚。在18-21岁这样一个懵懂而又美好的年纪里接受了金钱的诱惑进入了桃色产业。纪录片《辣妞征集》带你走进她们背后的故事,领略其心路历程。